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其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常造成重大损失,每年潜在经济损失5000多亿元。
我国农作物常见病虫害有:稻飞虱、白粉病、玉米螟、棉铃虫、小麦锈病、棉蚜、稻纹枯病、稻瘟病、麦蚜、麦红蜘蛛、蝗虫、麦类赤霉病等,有的连年发生“恶贯满盈”,有的腐蚀果穗形成“黑瘤"减产,有的害虫传播病毒。每一次病虫害的发生都会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而由于当今气候环境的多变和栽培方式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正呈现着多发、频发、重发的趋势。
如何在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中达到高效、高产的农产品收益,让农产品由保障型转向健康型,一般型转为定制型,吃饱型转为吃的愉悦型,是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面临挑战,其中病虫害”打黑除恶“绿色防控是关键。
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行为,以减少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用,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
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主要由以下四个策略:
生态调控技术:通过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来进行生态调控;通过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来进行生态调控;通过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与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来进行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来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加大型多角体病毒、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应用来进行生物防治;通过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剂应用技术来进行生物防治;
理化诱控技术:
通过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篮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来理化诱控;通过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赶害虫等病理化诱控技术进行理化诱控。
科学用药技术:通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技术研发和推进保障也必不可少——推进保障的实现方案的底板,技术研发是更好地实现方案的上升。怎么做到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的保障?以下主要总结五点:向上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法制保障,向下强化宣传引导,最后上下联动推进,用以达到2020年我国实现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的目的。
农药零增长与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主要包括:
明确作物病虫发生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重大病虫带来的影响的规律性的,摸清其规律,有助于进行绿色防控;新的耕作模式也会对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产生影响,对于新的耕作模式,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观察,不断总结,确定其发生规律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推广后也要注意实时跟踪,及时发现新出现的病虫害情况;同时,不断开发新的应对病害发生规律变化后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适应新形势下的作物病虫害防控要求。
研发作物病虫精准测报技术。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化,研究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新型田间病虫害监测实时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准确进行病虫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合理利用作物抗病虫品种。通过引进和创新新的抗病虫资源、挖掘新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开展生产品种抗病基因分析和后备品种的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虫育种提供新的抗性基因资源;利用新技术如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改良品种抗性。通过探索作物品种抗性合理利用策略,为生产上利用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研发新药剂、施药新技术。通过筛选新的高效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开发新的生物农药新品种、研发新的高效的施药技术和器械等多种可以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措施来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率。
集成配套技术,提高防治效果。集成各种减药防控病虫害的综合配套技术,形成适用于我国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新技术的、减少农药使用的、高效防控作物的病虫害的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