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禾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名称描述内容
小麦“全蚀病”可防不可治!返青~拔节期预防最关键。
来源: | 作者:禾颖国际 | 发布时间: 2018-03-29 | 1384 次浏览 | 分享到:

小麦“全蚀病”可防不可治!返青~拔节期预防最关键。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现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大敌,可减产30%~70%,甚至绝产,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   

小麦全蚀病症状图谱:


一、发病特症 
它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病根变黑,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这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严重。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第二年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蚀,病株陆续死亡。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加强田间管理: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 非寄主作物轮作。

3.深翻倒土,精细整地。小麦全蚀病的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表层,深翻土层,把细菌深埋地下,会有效杀死细菌。合理施肥: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有机肥:3-4m2/亩;过磷酸钙:50kg/亩);冬麦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4.减少菌源。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不能沤肥用,以尽量减少菌源。

5.合理施肥。底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稼饱玉小麦高产套餐,营养、杀菌、护根保丰收


化学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2、浸拌种。可用12.5%全蚀净,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目前有效药拌种剂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硅噻菌胺、烯唑醇、戊唑醇等结合新高脂膜。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禾颖国际稼饱玉小麦高产套餐第一遍兑水15公斤喷施,营养、杀菌、除病、助返青拔尖。或者用15%粉 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

4、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用禾颖国际嫁饱玉千克灌根。用以上预防方法连续使用2~3年便可从根本上达到基本消除小麦全蚀病。 

相关推荐